俄哈关税同盟谈判破裂 中俄灰关贸易彻底走向终结?
发布时间:2025-09-23 12:37:41 浏览次数:4
因关税分配失衡与能源政策分歧长期未解,俄罗斯与哈萨克斯坦围绕俄白哈关税同盟的谈判于2025年正式破裂。双方随后在边境管控、过境运输领域采取限制性措施,直接导致中哈俄跨境物流网络受阻,区域贸易流通效率大幅下滑。
2025年谈判破裂后,俄哈双方迅速升级边境领域摩擦。俄罗斯以“海关系统升级”“安全审查”等为由,收紧对哈萨克斯坦的边境通关流程,部分口岸日均通关车次大幅减少;哈萨克斯坦也针对性调整边境管控措施,关闭部分边境检查站进行改造。
这一系列举措直接冲击中哈俄跨境物流网络。中欧班列经俄哈边境的运输时效延长,部分货运车辆在边境滞留,电子产品、汽车零部件等时效性敏感货物运输受阻,企业物流成本显著增加,对三国跨境贸易稳定发展造成负面影响。
关税分配机制的结构性失衡
自2010年俄白哈关税同盟成立以来,俄罗斯始终主导关税收入分配。根据2020年生效的最新比例,俄罗斯获得85.065%的关税收入,哈萨克斯坦仅占6.955%,白俄罗斯、吉尔吉斯斯坦和亚美尼亚合计不足5%。
这一比例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贡献严重脱节——该国占关税同盟GDP的约15%,外贸依存度高达70%,但其能源出口(如原油占出口总额的40%)和过境运输(承担中俄70%的陆路货运)为联盟创造了显著经济价值 。
哈萨克斯坦多次要求调整分配比例,2025年谈判中提出将自身份额提升至15%,但俄方仅同意微调至8.2%,且拒绝引入按成员国贸易量动态调整的机制。这种“固定蛋糕”的分配模式导致哈方财政长期承压,2024年其关税收入仅为28亿美元,不足俄罗斯的1/12,难以支撑基础设施升级和产业多元化需求 。
俄罗斯对能源出口的管控成为矛盾焦点。2025年7月,俄方以“环保审查”为由暂停里海管道联盟(CPC)运营30天,导致哈萨克斯坦每日损失约12万桶原油出口,直接影响其对欧盟的能源供应。此举被哈方视为“经济讹诈”,因为CPC承担了该国80%的石油出口,而俄罗斯通过控制管道终端(新罗西斯克港)掌握定价权。
更严重的是,俄罗斯在2025年夏季出台新规,要求所有经俄港口出口的哈萨克斯坦能源产品必须混合俄罗斯原油,导致哈原油品质下降、售价折扣扩大至每桶3-5美元。这一政策直接冲击哈萨克斯坦2025年能源出口预算,迫使其转向中国寻求替代通道——中哈原油管道二线在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满负荷运行,日输油量达20万桶,较2024年增长35%。
谈判破裂后,双方在边境采取报复性措施,导致中哈俄跨境物流陷入混乱:
1. 萨马拉边境危机:2025年9月,俄罗斯以“海关系统升级”为由,将哈萨克斯坦-俄罗斯边境的萨马拉口岸通关效率从日均1200车次降至不足300车次,造成约7000辆货运车辆滞留,中欧班列运输时效从12天延长至18天以上。这直接影响中国经哈至俄的电子产品、汽车零部件等时效性敏感货物运输,部分企业被迫支付30%溢价改用空运。
2. 口岸关闭连锁反应:哈萨克斯坦自2025年1月起关闭“Alimbet”和“Syrym”两个边境检查站进行为期一年的重建,导致俄哈西段陆路通道运力下降40%。与此同时,俄罗斯在2025年7月关闭与乌克兰接壤的20个边境口岸,迫使部分中欧班列改道哈萨克斯坦,进一步加剧其边境拥堵 。
3. 铁路运输受阻:中哈边境的多斯特克-阿拉山口铁路复线原计划2025年底完工,但因俄方延迟审批施工许可,工程进度滞后30%,预计2026年6月才能全线贯通。这导致该线路日均通行列车数维持在32列,无法满足中哈2025年货运量增长22%的需求 。
当前僵局已对欧亚经济联盟的一体化进程造成实质性损害。哈萨克斯坦2025年6月退出独联体跨国货币委员会,暗示其可能逐步脱离俄罗斯主导的金融体系。而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导致的财政压力(2025年军费开支占GDP 6.8%),短期内难以在关税分配上做出重大让步。
对灰关贸易的结构性冲击 灰关贸易几乎没有生存空间
俄哈关税同盟谈判破裂及边境管控升级,对长期存在的灰关贸易形成了全方位的结构性冲击,其传统运作模式、生存空间及活动区域均发生显著变化。
首先是传统灰关路线的失效。在哈萨克斯坦一侧,边境管控力度大幅加强,当地海关对过境货物的原产地核查更为严格,明确要求货主提供中俄双方的贸易合同与支付凭证,这一举措直接导致约60%的灰关货物滞留,其中以纺织品、小家电等品类受影响最为严重。